考研圈最近吵翻了!一边是 “考研遇冷成定局” 的声音,说 26、27 考研是近五年最好上岸的机会;另一边却提醒 “人数下降≠难度降低”,警告考生别被 “虚假安全感” 误导。到底该信哪一边?今天就结合最新数据和政策,给 26 考研人一份最实在的趋势分析和备考指南。
从数据上看,考研热度确实在退烧。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降至 388 万,较 2024 年减少 50 万,创下近 9 年新低,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,两年间累计减少 86 万考生。
但降温不代表 “躺赢”。虽然总人数减少,但 2025 年考研报录比依然严峻,大约 20 人中只有 1 人能成功上岸。
不过,招生端倒是传来了好消息:2025 年全国新增硕士点 1657 个,统考招生计划较上年增加 1.3 万,尤其是专硕扩招力度明显,教育部明确要求 2026 年专硕招生比例提升至 70%,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方向扩张显著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5 年国家线大幅下跌,但这并非录取标准放宽,而是公共课试题难度升级导致的 “被动下降”—— 政治考点更细致、英语阅读题材冷门、数学计算量飙升,考生整体得分下滑才让分数线跟着降低。这种 “假性下降” 反而可能吸引在职考生、二战考生回流,给 26 考研带来潜在的竞争反弹。
学姐人为26 考研确实迎来了近五年难得的上岸窗口,核心机遇集中在这三点:
专硕扩招是 26 考研最直接的利好,不仅招生比例提升,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热门领域名额充足,材料专业还新增了不少企业联培项目,毕业即就业的优势明显。
同时,2025 年全国新增超 200 个硕士点,集中在碳中和、数字经济、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。这些新设专业或首年招生的院校,由于还没形成成熟的报考热度,分数线普遍不高,甚至部分 B 区院校的冷门专业常年招不满,过国家线就能录取,堪称 “捡漏王炸”。
就业市场的回暖也帮考研人 “分流” 了不少竞争对手。2025 年下半年,互联网、新能源等行业招聘需求回升,加上考公、留学的选择增多,不少本科生放弃考研转向职场或其他赛道,考研 “独木桥” 效应明显减弱。
更重要的是,尽管往届生占比已超 50%,但学硕缩招后报考人数趋于稳定,部分 985 院校的哲学、历史学等理论型专业竞争反而有所缓和,给专注学硕的考生减少了压力。
机遇背后,这些风险同样不能忽视,否则很可能错过上岸机会:
把握机遇、规避风险,关键在于做好这三点:
推荐关注智慧农业(中国农大、西北农林)、人工智能 + 法律(华政、上交)等交叉学科,以及首年或近三年招生的新增硕士点,利用信息差实现 “低分上岸”。
同时要注意,不同院校的复录比、调剂政策差异较大,提前了解这些信息,能避免复试阶段被动。
26 考研确实是近五年最好的上岸窗口,但它不是 “躺赢局”,而是 “机遇与挑战并存” 的结构性机会。政策红利、新增硕士点、评分优化给了考生更多机会,但热门专业内卷、统考名额压缩、人数反弹风险也不容忽视。
对于 26 考研人来说,与其纠结 “难不难”,不如聚焦 “怎么做”:选对专业赛道、吃透政策信息、扎实提升实力,才能真正抓住这波上岸红利。毕竟,考研从来不是一场赌运气的游戏,而是一场拼准备的战役。
考研圈最近吵翻了!一边是 “考研遇冷成定局” 的声音,说 26、27 考研是近五年最好上岸的机会;另一边却提醒 “人数下降≠难度降低”,警告考生别被 “虚假安全感” 误导。到底该信哪一边?今天就结合最新数据和政策,给 26 考研人一份最实在的趋势分析和备考指南。
从数据上看,考研热度确实在退烧。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降至 388 万,较 2024 年减少 50 万,创下近 9 年新低,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,两年间累计减少 86 万考生。
但降温不代表 “躺赢”。虽然总人数减少,但 2025 年考研报录比依然严峻,大约 20 人中只有 1 人能成功上岸。
不过,招生端倒是传来了好消息:2025 年全国新增硕士点 1657 个,统考招生计划较上年增加 1.3 万,尤其是专硕扩招力度明显,教育部明确要求 2026 年专硕招生比例提升至 70%,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方向扩张显著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5 年国家线大幅下跌,但这并非录取标准放宽,而是公共课试题难度升级导致的 “被动下降”—— 政治考点更细致、英语阅读题材冷门、数学计算量飙升,考生整体得分下滑才让分数线跟着降低。这种 “假性下降” 反而可能吸引在职考生、二战考生回流,给 26 考研带来潜在的竞争反弹。
学姐人为26 考研确实迎来了近五年难得的上岸窗口,核心机遇集中在这三点:
专硕扩招是 26 考研最直接的利好,不仅招生比例提升,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热门领域名额充足,材料专业还新增了不少企业联培项目,毕业即就业的优势明显。
同时,2025 年全国新增超 200 个硕士点,集中在碳中和、数字经济、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。这些新设专业或首年招生的院校,由于还没形成成熟的报考热度,分数线普遍不高,甚至部分 B 区院校的冷门专业常年招不满,过国家线就能录取,堪称 “捡漏王炸”。
就业市场的回暖也帮考研人 “分流” 了不少竞争对手。2025 年下半年,互联网、新能源等行业招聘需求回升,加上考公、留学的选择增多,不少本科生放弃考研转向职场或其他赛道,考研 “独木桥” 效应明显减弱。
更重要的是,尽管往届生占比已超 50%,但学硕缩招后报考人数趋于稳定,部分 985 院校的哲学、历史学等理论型专业竞争反而有所缓和,给专注学硕的考生减少了压力。
机遇背后,这些风险同样不能忽视,否则很可能错过上岸机会:
把握机遇、规避风险,关键在于做好这三点:
推荐关注智慧农业(中国农大、西北农林)、人工智能 + 法律(华政、上交)等交叉学科,以及首年或近三年招生的新增硕士点,利用信息差实现 “低分上岸”。
同时要注意,不同院校的复录比、调剂政策差异较大,提前了解这些信息,能避免复试阶段被动。
26 考研确实是近五年最好的上岸窗口,但它不是 “躺赢局”,而是 “机遇与挑战并存” 的结构性机会。政策红利、新增硕士点、评分优化给了考生更多机会,但热门专业内卷、统考名额压缩、人数反弹风险也不容忽视。
对于 26 考研人来说,与其纠结 “难不难”,不如聚焦 “怎么做”:选对专业赛道、吃透政策信息、扎实提升实力,才能真正抓住这波上岸红利。毕竟,考研从来不是一场赌运气的游戏,而是一场拼准备的战役。